
初夏的金陵,梧桐展綠,鳥語花香。5月21日,省市綜合交通運輸學會“科普在行動”啟動儀式在蘇交科集團舉行,并與13個設區市學會,及東部機場集團、省港口集團、華設設計集團以視頻連線方式同步進行,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理事長史和平、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孫春雷出席活動并講話,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副理事長游慶仲主持啟動儀式,南京市綜合交通運輸學會理事長郭臘軍、省綜合交通運輸協會副會長葛平、蘇交科集團董事長李大鵬、總裁朱曉寧出席啟動儀式。會上,蘇交科集團被授予“優秀科普教育基地”和“首席科技傳播專家”榮譽稱號。
史和平指出,省市綜合交通運輸學會聯合舉辦系列科普活動,既是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科普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動實踐,也是省市學會加強聯動,緊扣科普職能定位、持續加強科普能力建設的重要行動。在活動主題方面,我們聚焦服務國家“雙碳”、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大戰略,主動踐行全民綠色低碳出行理念,明確了“讓交通更低碳,讓出行更便捷——省、市綜合交通運輸學會科普在行動”的主題,旨在通過科普系列活動的開展,更好地推動交通運輸行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積極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切實提升百姓出行的便捷程度。
史和平強調,各分支機構和各設區市學會要結合自身地域特色,通過舉辦科普講座、實地參觀、線下體驗、平臺宣傳、作品創作、“六進”等系列科普活動,普及低碳出行和便捷交通知識,營造交通科技人才積極參與交通科普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使交通科技創新成果和科學普及活動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顒拥膯又皇情_始,要充分發揮教育基地的科普示范作用、科技工作者的主力軍作用、多元化宣傳平臺的聯動作用,真正打造“六位一體”的科普服務體系,為服務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貢獻學會力量。
孫春雷指出,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主動作為,聯合各設區市學會共同舉辦“讓交通更低碳,讓出行更便捷——省、市綜合交通運輸學會科普在行動”系列科普活動,旨在通過展覽展示、講座咨詢、媒體宣傳等形式,普及交通運輸知識、宣傳交通運輸科技成就,讓人民共享綠色低碳交通發展成果,必將有力推動綠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進一步提高社會公眾和廣大行業科技工作者的交通運輸科學素質,對于加快構建一體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人文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助推我省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孫春雷要求,省、市綜合交通運輸學會要以此次科普活動為契機,不斷增強科普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推動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和科學技術普及協調發展,為促進交通運輸科普工作更好服務社會公眾、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交通強省和創新型省份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啟動儀式上,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孫春雷為蘇交科集團等八家單位頒發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優秀科普教育基地”獎牌。

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理事長史和平為蘇交科集團道路專業總工程師、俄羅斯科學研究院外籍院士吳春穎、蘇交科集團副總工程師沈建霞等六位專家頒發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首席科技傳播專家聘書。
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理事長史和平、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孫春雷、南京市綜合交通運輸學會理事長郭臘軍、首席科技傳播專家代表吳春穎共同啟動“科普在行動”活動。
據悉,系列活動將集中在5月21-28日期間,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或科技志愿服務活動,向廣大人民群眾普及低碳交通知識,展示出行便捷化的美好藍圖,宣傳貼近社會大眾的出行服務新理念、新產品、新業態,增進人民群眾對綠色交通前沿科技發展的了解,增強低碳出行意識,提升交通科學素質。
接下來,蘇交科集團將借此契機,進一步加強科普教育基地建設,不斷完善科普條件、提高科普實效。積極加強與區域內、行業內科普教育基地的聯系,做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同步發展,使更多的公眾能走入科普教育基地。同時做好宣傳推廣工作,進一步擴大基地影響力,回饋社會并為科技強省作出更大貢獻。
現任蘇交科集團交科院道路專業總工程師、南京寧通智能交通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院長、新型道路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河海大學產業教授、江蘇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專家咨詢委委員、WTC世界交通大會學科主席等。
率領團隊先后完成省部級重大科技項目30余項。獲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江蘇省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等獎項20余項,并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出版專著1部,授權專利30余項,主編8部地方/中國公路學會團體標準。獲中國科協九大代表、江蘇省第十七屆青年科技獎、交通運輸行業重點科研平臺“十大創新人物”等榮譽稱號。
獲2000、2001年度荷蘭政府全額獎學金,比利時烈日大學博士,正高級工程師,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注冊土木工程師(水利水電水工結構、港口與航道工程),注冊咨詢工程師。
工作以來一直從事水運、水利工程的設計及咨詢工作。能夠系統掌握水運、水利行業的專業知識,熟悉巖土、鐵路等行業知識。作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7篇,專利7項,主持完成的項目包括成子河船閘工程、宿遷洋北作業區碼頭工程、綿竹官宋硼取水樞紐重建工程、南水北調淮安四站及輸水河道工程、寧淮鐵路洪水影響評價、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航評、貴州小灣河河道綜合整治等。